谁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破案了!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阿尔卡迪乌什·西埃侬的《货币 通货膨胀与商业周期——坎蒂隆效应与经济》是一本研究货币政策导致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的理论专著,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讨论,其中有几个讨论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就像拼图游戏时, 又补齐了拼图上的一块使其更加完整一样,令人激动万分。
货币绝不是仅仅在直接交换中“塞进去”的一个交换媒介,或者说是为了便利交换的一个润滑剂——它当然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更关键的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每个人的边际效用发生变化,由此改变交换关系,影响到相对价格结构。
在主流经济学所谓“货币中性论”看来,货币现象不会对实体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增加货币供应量,价格就同步同比例上升。
但是实际情况从来就不是这样。
把货币数量和物价指数这两个宏观变量认为是同比例变动,是荒谬的。货币的“首轮效用”决定了,它总是导致了先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对货币的边际效用评价降低,促使他们增加支出,从而抬高某些他们需求的商品价格。而后拿到、没有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则必须在货币收入没有增加、或者增加比例较小的情况下,购买价格已经上涨、或者上涨幅度更大的商品。
央行印了一批钱,政府用来搞大基建,买水泥,水泥价格上涨了。但是工薪阶层并没有拿到这笔新钱,收入并没有增加,当他们要盖房子买水泥的时候,水泥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了。由此,工薪阶层的收入被转移到了水泥生产商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靠近货币食物链顶端的人、即越早拿到新钱的人,越受益;越是处在货币食物链末端的人,越是受损。
处在货币食物链顶端的人,一般情况下是谁呢? 财政部、银行、 政府 项目 承包 商、国有企业 (最容易拿到新增贷款 。末端的,就是中小企业、领取固定薪水和养老金的人,他们的购买力缩水了,财富被转移到了前者手中。
主流经济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总是在关注货币数量和物价指数这两个宏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总量本身并不能解释市场现象的变化,总量本身并不能影响个体的决策,使个体决策发生变化的,永远是他个人的货币余额和主观评值。
因此米塞斯说: 货币理论的精髓,在于认清现金引起的货币关系变动对于各种物价、工资率、利率的影响,既不是同时的,也不是同程度的。
“货币中性论”不但违背了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而且与效用的主观性质格格不入。试想,当两个人的货币余额同比例增加,我们能因此得出结论,他们俩赋予每个货币单位的边际效用同比例下降吗?
比尔·盖茨和我,货币余额均增加 20% ,你能认为我们两人对增加的货币余额效用相同,或者我们会去用这些增加的货币余额购买同样的商品吗?比尔盖茨会用这些钱去投资 openAI ,推高人工智能行业要素的价格,而我会用它来购买一个书柜,推高书柜的价格,由此相对价格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不同的商品价格的涨幅不同。又如何将我们两人的效用进行比较,进而加总,计算出一个价格指数呢?这绝对是荒谬透顶的想法。
在一段非常引人入胜的论述中,西埃侬回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些疑问,让我对商业周期理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从价格理论出发, 为什么货币因素才是商业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在反驳费雪方程式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一直在强调货币并不是处在流通状态,而是必然为某人所持有,其深意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西埃侬写道:
坎蒂隆效应是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的基础。市场上存在不断引导经济趋于均衡的力量……如果我们假设不受干扰的价格机制在给定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如何都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且协调大众的不同行为,那么造成市场动荡的唯一因素可能就是对定价机制平稳运行的干扰。当然,商品价格既受到货币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实体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怎样,驱动商业周期的因素似乎必然在货币这一端。因为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会影响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他引用萨勒诺的话 “每个人都是货币交易商,并且持有一定的货币储备”。 继而给出结论: 因此,虽然某些商品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到所有其他市场,但货币市场的变化,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所有其他市场。
价格总是受到货币端和财货端边际效用的双重影响。但是货币是唯一一种与每种商品都有交换比率的商品,因此,它的变化,必然引起所有商品价格结构的变化。注意区别米塞斯的下列表述: 在可售商品范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不影响货币范畴;并且凡是发生在货币范畴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商品范畴。
因此,尽管在市场上,一些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市场波动,但是唯一能够使所有商品都发生价格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是货币。
那现代法币体系下,谁能控制货币供应量呢?
是中央银行。
它垄断了货币发行,除了它没有人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在没有黄金锚定的法币体系下,货币供应量理论上是无限的,只受到货币体系崩溃的制约。
因此,正是央行通过信贷途径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贷资金总额,人为降低了利率,使资产价格相对上涨, 由此使较长生产过程的迂回生产看起来有利可图,它系统性地奖励错误投资,企业家无法判断被扭曲的利率偏离正常利率到底有多少, 由此使通过市场价格协调每个人行动的生产结构发生系统性扭曲,继而导致了经济危机。
现在,“破案”了。谁是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找到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过去我只理解到这一层面:货币当然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由每个人持有的,并不存在所谓“流通”问题。我用货币购买你的商品,成交和交付之前,这些货币肯定属于我持有,之后就属于你持有,哪里来的什么“流通”?
所以把货币区分为流通中货币和积存、囤积货币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因为囤积的货币照样在发挥货币的效用。一个人囤积货币,说明他对货币的需求强度大,货币对他的边际效用高于商品。囤积货币,要么通过卖出商品,要么通过减少消费,它都有降低物价的趋势。
再说,囤积与否,是个人主观价值和需求表的体现,属于个人主权,不应该有任何褒贬含义,更不应该认为应当加快货币流通速度V,以增加收入(就像凯恩斯的废话那样: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和GDP,而且 要“刺激消费”。
但是强调这一点,与商业周期和价格结构变化有什么关联,我过去的思维并没有打通。
通过西埃侬的论述,补齐了这一缺失的环节。
现金余额积存,就体现在货币端和财货端对价格的影响中。即每个人都是“货币供应商”,他通过调整自己的现金余额,体现了自己对货币和财货的不同主观评价,由此货币供应的变化引起了价格的调整。
也就是说,强调货币不是处于流通,而是必然被某个人握存,表达了货币对每一个人的边际效用不同,其主观评值的变化,影响到了某些商品和价格,继而影响到了相对价格结构。
我之所以减少货币握存,必然是因为对货币的主观评价低,要将它花出去,我在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之所以增加货币握存,必然是因为对货币的主观评价高,因此在卖出商品,我在增加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不论怎样,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这就呼应了前面的论述。如果把货币理解为流通的概念,其实背后的思想仍然是货币中性,即货币仅仅是加快交易速度的催化剂,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所以宏观政策措施就是要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但是如果把货币正确地理解为握存概念,马上就体现出了个人主义、主观评价的思想。 即人们绝对不仅仅是把货币当成交换润滑剂那样看待的,而是根据对货币和财货的边际效用的不同主观评价,在决定自己的货币余额。 根据对货币的评价不同,每个人在增加或者减少现金握存,由此引起商品价格的不同变化。
所以货币要受制于市场中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活动的影响,每个人对其主观评值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商品市场。
因此强调货币不是在流通,而是必然被某人所握存,进一步证明了货币主观边际效用的不同对交换关系和价格结构的影响。这同样是在运用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论,对忽视个体选择的宏观思维、认为效用可以比较和加总的客观思维,以及对货币中性论的一种强有力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