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风灵是批的哪个平行宇宙的“奥派”?

Author: 马晓尙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读完风灵的大作《 风灵 | 原教旨奥派的三大护身符:自娱自乐的逻辑幻觉 》,我感到一阵眩晕,差点把我手里的黑咖啡洒到地板上。


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延续了过去好多篇文章的……“别具一格”。


它就像是一部喜剧,把一个严肃的经济学流派描绘成了一个只会念咒语、活在自我世界里的奇葩团体。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黑袍、手持《米塞斯文集》当作圣经,嘴里不停念叨着“市场永恒正确”的神秘教徒。


然而,作为一名勉强能跟哈耶克、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的幽灵们说上几句话的凡人,我必须站出来,为我的“教友们”澄清一下。


不是,是为奥地利学派的声誉做一份紧急辟谣。


风灵笔下的那群“原教旨奥派”,我怎么看都觉得像是从哪个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他们使用的“护身符”和我所理解的奥派理论,根本就是两码事。


风灵这是在用一套她自己发明的、极其扭曲的“奥派”理论,来批判真正的奥地利学派。这感觉就像是,我发明了一个叫“牛顿原教旨主义者”的角色,说他们坚信苹果砸到头上是因为上帝想要惩罚他们,然后我再痛批这种“牛顿主义”是多么荒谬。


风灵女士,您这手“自制靶子,自己打”的功夫,真是炉火纯青,佩服,佩服。


让我们来看看风灵所描绘的“三大护身符”,然后我再告诉大家,真正的奥派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


第一个护身符:市场不需要论


风灵笔下的“原教旨奥派”认为:“市场上没有的就是消费者不需要,消费者需要的自然有人提供。比如如果市场没有提供高铁,那就证明消费者不需要。”


这听上去像是个笑话。如果奥地利学派真的信奉这个,那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早就应该改名叫《市场结果论》了,而哈耶克也不必辛辛苦苦地写《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直接发个公告就行了:“市场是全知全能的,它已经知道一切了,散会!”


奥地利学派最核心的洞见是什么?是私有产权、知识的分散性和企业家精神。奥派认为,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发现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平衡状态。市场上的知识是分散在无数个个体脑子里的,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中央计划者,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能够拥有关于所有需求的完整信息。


企业家是做什么的?他们不是神,他们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行动的冒险家。他们看到一种尚未满足的需求,或者一种新的技术可能带来的机会,然后他们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投入资本和精力去尝试。


在高铁出现之前,市场当然没有高铁,这很正常。这并不代表消费者不需要,它只能证明,造高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巨额的资本投入。在技术和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即使有需求,也无法实现。如果政府对铁路建设进行严格管制,甚至将之视为垄断经营,那么私人企业家再有远见,也无法进入这个市场。也许有无数个企业家在考虑这个事情,但他们可能正在权衡风险,或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市场不需要论”是一种典型的静态、机械的思维,它把市场看作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完美无缺的机器。而奥地利学派恰恰是反-这种静态思维的。我们强调的是“过程”,是“不确定性”。


哈耶克写《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就是为了反驳那种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静态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观点。企业家精神,在奥派理论中,是推动这个动态过程的核心引擎。他们是“机会发现者”,而不是“结果的被动接受者”。


风灵的“原教旨奥派”把这个动态过程彻底简化成了“结果论证”,这简直是把奥派理论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阉割掉了。这哪是奥派,这分明是“奥派理论的僵尸化版本”。


第二个护身符:市场永远正确论——我们信的是“犯错”和“纠正”


风灵又说,这个“护身符”是:“市场总是有效的,如果没效率,那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并用“打不开的锁不是真正的锁”来类比。


风灵女士,您这又是一个漂亮的“稻草人”论证。


奥地利学派从来没有说过市场“永远正确”。我们强调的是市场过程的“纠错机制”。市场之所以比任何中央计划体系都更有效率,不是因为它“永远正确”,而是因为它能够迅速、高效地识别和纠正错误。


企业家是人,他们会犯错。他们可能错误地预测了消费者的需求,投资了错误的项目,或者采用了不合适的生产方式。在计划经济下,这些错误可能被掩盖几十年,直到整个体系崩溃。但在市场经济中,这些错误会迅速显现出来:产品卖不出去,企业亏损,最终破产。破产并不是失败,而是市场进行清理和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破产的企业腾出了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被那些更有效率、更懂得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家所利用。


所以,奥派不是信仰“市场永远正确”,我们信仰的是“市场永远在纠错”。我们相信,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会通过利润和亏损的信号,自动地把资源引导到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地方。


当奥派说“如果没效率,那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我们是在做什么?我们是在指出市场信号被扭曲了。政府的补贴、价格管制、贸易壁垒、特许经营权等,都像是给市场的信号系统强行植入了一些“病毒”。这些病毒导致企业家无法准确地判断消费者需求,资源无法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从而导致了所谓的“低效率”。这不是“定义排除”,而是“原因分析”。我们是在说,你不能把一个被外力严重扭曲的系统,当成是市场本身来批判。


这就像一个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病人发烧了,医生说:“你发烧了是因为你感染了细菌。”然后你跳出来说:“医生,你这是‘定义排除’!你把所有不健康的症状都定义为‘感染’,你这理论永远不会错!”风灵女士,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滑稽?


第三个护身符:财产权万能论——我们说的是“前提”而非“万能药”


风灵接着批判了“只要财产权界定清晰,所有问题都能通过交易解决”这个说法,并将其描述为一个“条件虚设”的论证。


第三个“护身符”再次暴露了风灵对奥派理论的误解。


奥地利学派,特别是以罗斯巴德为代表的产权理论,确实非常强调清晰的财产权。但是,我们强调它是因为它是一个市场运作的根本前提,而不是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


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总是要讨论交易成本。科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界定产权是有成本的,执行产权是有成本的,交易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我们从来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成本为零,也没有说过所有问题都能完美解决。我们只是指出:当产权越清晰,市场机制就越能发挥其作用。由于成本的主观性,若是在充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会预先将这些代价计算进去,纳入他们的决策之中。若成功,他们获得利润;若失败,则承担亏损。


当我们讨论空气、海洋、野生动物等公共资源时,我们不是逃避问题。奥派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些资源往往会被过度利用,从而导致“公地悲剧”。它恰恰是回答了为什么在这些领域,也应该进一步彻底私有化。


结论:谁在进行“语言游戏”?


风灵女士,您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原教旨奥派的三大护身符,保护的不是科学推理,而是逻辑幻觉。它们让人感觉自洽完美,却只能活在自我营造的幻觉里,自娱自乐。”


我倒觉得,您这整篇文章,才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语言游戏”。您先是发明了三个根本不存在于奥地利学派核心理论中的“护身符”,然后用一套自制的逻辑来批判它们。


您把奥派理论中关于动态过程、不确定性、纠错机制、产权作为前提的深刻洞见,全部静态化、口号化、僵尸化了。


您批判的不是奥地利学派,您批判的是一个您自己用碎片化信息和扭曲理解拼凑出来的“稻草人”。这就像是您在批评一个名叫“风灵”的画家,说她只会用蜡笔画直线,然后我再告诉您,这个“风灵”根本不是真正的风灵,真正的风灵是一位用油画画印象派的大家。您批判的,只是一个您自己想象出来的、只会自娱自乐的“幻象”。


真正的奥地利学派,从来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封闭体系。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学思想,并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它回答了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失败,为什么通货膨胀会扭曲经济,为什么政府干预会带来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意料之外的后果)。它是一套开放的、动态的、直面复杂现实的理论,而不是您笔下的几个空洞口号。


所以,风灵啊,下次再想批判奥地利学派时,不妨先读几本他们的原著,比如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或者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这样您就不会再把真正的奥地利学派,和您自己想象出来的“幻觉”混淆了。


当然,如果您的目的就是写一篇幽默杂文,那您大可以继续创作,但我必须指出,您的喜剧演员选错了主角。


最后,我想问风灵一个问题,风灵女士:如果您所说的“原教旨奥派”真的如此荒谬和自娱自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对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趋之若鹜,并试图用它来回答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难道他们都活在您的“逻辑幻觉”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