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信心,比金子要宝贵一万倍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大家好,我是老古,这是我的新号第一篇文章,从零粉起步。

古三古四、古五古六都已彻底阵亡。

请大家关注本号并设为星标,拜托帮忙转发传播,帮我找找老读者。



信心是什么?

就是对未来良好的预期。

人的行动,是根据预期进行调整的。

人不是动物,只考虑当天如何填饱肚子,而是还需要立足长远,思考未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来决定当下的行动策略。

信心看不见,摸不着,只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当中。

而在经济活动中,荣枯之根,其实就是人们的信心。

经常有人说,中国经济有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误。

经济只有一架马车,那就是投资。

消费与出口,是投资的结果。

财富就是生产扩大,而生产的扩大来源于投资。生产的扩大才会带来收入的提升,因而有了消费,生产的扩大也会带来出口,因而有了出口。

刺激消费是伪问题,当前途未明、困难重重、收入降低时,人们缩减消费是一件好事,那是人们应对将来不确定性的自保手段。

你让一个对未来忧心重重的人在当下挥金如土,这是荒谬的。

你不会劝家里找不到工作的人说,你得多花点钱啊,但有人却把刺激消费当作繁荣的起点,脑子坏到这种程度,居然坐在庙堂之上,成为所谓的经济学家。

而出口,仅仅是跨越国界线的交易,他的本质与跨越省界线的交易是一回事。他不过是某一个商家将某一个产品卖给了一个人,认为把商品卖给外国人就是赚了钱,这个认知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人看来是正常的,这叫重商主义,但这是愚昧无知的过去时了。

那么投资从哪里来?

《小岛经济学》用一个最简单的故事说明了投资的来源。

有一天,其中的一个渔民决定创业,他决定开发渔网这个产品,以提升效率,但由于之前是日光族,他没有任何储蓄,于是他需要忍受饥饿才能将捕鱼的时间用来织网。


当他忍饥挨饿将渔网织成时,他的生产力瞬间就提升了,从原来一天一条鱼的产量变成了两条,于是财富增加了。


所有的企业家正是用减少消费的方式,才能将资本(包括时间)投入生产。无数创业者并非没有消费欲望,他们手上的资金没有被消费掉,而用于生产投入,这个过程就叫作延迟满足。减少消费用于投入生产,这就是资本的创造过程。


因为任何生产都需要一定资源的投入,人的体力、时间、设备、金钱,这些其实都是资本,资本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人们节衣缩食为了达成更多财富的目的而出现。


那么,企业家选择用当下的财富去消费,或储蓄,还是去投资,由什么来决定呢?

那就是信心。

如果市场预期好,周围不断出现创富故事,那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都会努力储蓄,将钱存下来,用储蓄的钱来进行投资,以获取将来更多的收入。

如果预期不好,那就意味着我投资下去的钱,有可能打水漂,有可能出现巨额亏损,那我为什么不现在就把他消费掉呢?

金融市场是一个体现群体信心最精确的地方。

因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会体现在他们的买卖行动过程中,一有风吹草动,人们就卖出资产,而当感觉到未来一片光明时,他们则疯狂买入各种资产。

我们可能在各种舆论头条中看到信心的表达,但金融市场中人们用脚投票,才是内心中真实的信心表达。

一个地名,加一个姓氏,就能让数百亿财富灰飞烟灭,让数亿人议论纷纷,因为市场已如惊弓之鸟,太多的黑天鹅事件,让人们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了。

而信心要重构,是非常困难的。

早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出“预期不稳”是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摆出来了,方子呢?也开好了,无比正确。

在三月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中,会议明确提出:

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全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扩大开放,保护产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发展是第一要务。

这是无比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做比说,重要一百倍。

当下,中国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巨大不确定性,如若不能找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双赢的路子出来,那投资的信心从何而来?

2008年的四万亿造成的恶果历历在目,那么再依靠政府主导的基建是饮鸠止渴还是一剂强心针呢?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因为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来源于民间投资。

而民间投资来源于对未来的预期。

中国数十年来经历过的危机其实非常多,但大部分时候都渡过去了,而且每一次危机后,都迎来了大发展。

因为危机也代表着转机,真正能让投资者安心投资的是面向未来的长久的开放和产权保护。

中国还有大量的制度红利没有释放 ,比如农村土地改革,比如金融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比如国企大规模的改革,比如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比如针对企业家的各种口袋罪的废除。

这些改革都有指标性的意义,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有着风向标意义的作用。

如果在这种时候,向市场释放出长期利好,确定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坚决向前发展的风向标,我相信,信心就会如潮水般回流。

不要困在一时一局,市场需要长远的信心,越是困难时,越是改革时。短期政策的救市都是次要的,人们需要的是真正有力度的改革措施,是对中国未来市场化进程的坚定信念。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到现在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盼李总理在两会上掷地有声的“长江黄河绝不倒流”化为具体的、大力度的改革措施和手段,真正确定市场的长久信心。



古三古四、古五古六都已彻底阵亡。

请大家关注本号并设为星标,并帮忙转发传播,帮我找找老读者。